当前位置: 首页 > 物流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3-12-23 来源:物流服务中心

  俄罗斯时间3月12日,存放在俄萨达沃特花鸟市场集装箱仓库内的共约114个集装箱价值8200万元人民币的鞋子,被俄税警强行拉走。其中价值6000多万元的鞋子产自温州,涉及22家企业。俄税警没有出具任何“罚没”票据就强行拉货,中国鞋商上前理论,竟被没收护照,其中13人还被扣押了近6个小时。

  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和民间高度关注,外交部、商务部以及中国驻俄使馆及时向俄方进行了交涉。但至3月22日,有关部门仍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据国内媒体一手消息,被扣中国鞋已然浮现在莫斯科市面上。莫斯科温州同乡会副会长虞安林称:“中国商人要想再要回这批被扣留的商品,可能性已经不大。”他表示:“在市面上卖这批货的人主要是独联体国家的商贩。以前俄税警也是这样做的:他们一边拉货,一边同时在市面上出售被扣的中国商品。”

  如果消息属实,说明事件正在朝着中方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这让人很快又联想到2004年2月12日,俄内务部查抄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场华商货物,华商经济损失约3000万美元。而自1998年以来,俄税警已查抄华商货物上百次。所有货物被查抄的理由基本相同,即中国商品没有通过正规的报关手续入境、属走私物品。

  此次“温州鞋被扣”与2004年9月“西班牙烧鞋”事件性质还有所不同。“西班牙烧鞋”事件是当地民间因害怕中国鞋业对当地鞋业带来致命冲击而自发的通过极端方式达到驱逐中国鞋业目的的暴力事件,显然是非法的。而此次温州鞋被扣事件则是俄当局以该批鞋“没有正规来源渠道,也没有完税证明”为由强行拉走的官方行动,由于这些鞋都是通过所谓的“灰色清关”渠道进入俄市场,温州鞋商拿不出合法证明。这样,俄做法从法理上依据充分,中国政府难以从正常的贸易途径上给出反击措施和施加实质性压力。

  “灰色清关”是指俄罗斯本国一些的“通关公司”,帮助进口商品以低于法定水平的税率进入俄罗斯市场。即货主跟清关公司签一份运输协议,由清关公司负责把货物运到货主在俄的仓库,货主的报关费已经包含在所付的租借费中,清关公司跟俄海关方面办理手续。通常情况下清关公司通过飞机或卡车运货,即“包机包税”和“包车包税”。

  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各地市场商品供应极为紧张,俄政府从国外大量进口商品,大批中国货物涌入俄市场。为鼓励进口、简化海关手续,俄海关委员会允许所谓的“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提供运输和清关捆绑在一起的“一站式”服务。这种方式手续简单、货量不限、税率比正式通关要低。可以说,在同俄交易中,货主走一些清关“捷径”,离不开当时俄政府的支持。数十年来,俄在同土耳其、韩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等许多国家的贸易实践中也都普遍的使用“灰色清关”。

  “灰色清关”贸易中,进口商表面上节约了成本,但由于拿不到正规报关单据,商品权属不得不陷入法律保护的“真空状态”。在俄罗斯这样一个市场机制不完善而又政出多门的国家里,许多政府部门都有执法权,没有一点报关手续的中国商品动辄就会成为某个“强力”部门行使职权的“牺牲品”,一旦遭遇查处,很可能钱货两空。

  既然“灰色清关”在促进俄对外贸易方面发挥了非消极作用,俄海关委员会也曾默许此种做法,并从清关公司那里收取报关费,同时中俄双方也达成一致,不单方面采取行动,那俄为什么仍屡次对华商采取行动?细揣一下,原因诸多。

  首先,普京连任后加大力量整顿腐败,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对有关部门及问题进行严格查处。2004年底即有所行动,将工作不力的海关总署署长瓦列涅免职。

  其次,随着俄加入世贸组织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俄政府加大了在经济领域的治理整顿力度。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长格列夫在海关工作部务会议上强调,整治灰色清关是2005年俄海关工作的重中之重。自今年1月15日起,俄海关对“包货”进口实施严格监控,要求就地按商品分包,以防止虚假报关,并强令海关自今年起每年将5%-7%的灰色进口纳入正规渠道。

  再次,清关公司偷逃关税现象严重。近年来,俄方的清关公司为了获得更多利益,总是千方百计地虚报或少报入关货值,在高税率货物中搭配其它低税率的货物,对高税率货物采取不报或少报的方式来偷逃关税,引起俄有关部门高度关注。

  尽管风险极大,进口商仍愿铤而走险。一些长期在俄从事贸易的温州商人说,如果有一批货物要出口到俄罗斯,货主首先要跟清关公司联系。因为,目前清关公司大都同俄海关联系密切,而且大都有实权人物做后台,能从俄海关那里得到不少优惠政策,税率较低,这些清关公司就是俄海关的代理公司。华商如果拒绝“灰色清关”,全额纳税,等于将市场拱手让给了土耳其、韩国等竞争对手。

  另外,通过正规报关渠道有许多不利之处,手续繁琐,费时费力。夏天的鞋子可能要等到冬天才放行,对商人而言已失去意义。尤其是2000年以来,俄海关甚至跟黑社会勾结,由“清关公司”垄断报关。“灰色清关”差不多成为俄进口的惟一路径。

  俄罗斯方面,俄政府深知“灰色清关”弊病所在,但却一直没能取缔这种非正规贸易形式。《中国青年报》驻莫斯科记者王晓玉曾撰文分析:首先,直接或间接参与非正规贸易的俄罗斯人很多,突然关闭这一渠道会导致很多人失业;其次,由于通过“灰色清关”途径进口的商品的价值相比来说较低,关闭这一途径的直接结果将导致俄日用品价格持续上涨,由此将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最后,“灰色清关”、“包机包税”在长期存在的过程中,已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链,这个受益群体在俄很有势力。若关闭“灰色清关”,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他们会利用手中的一切资源竭力拖延非正规贸易的消亡。因此,“灰色清关”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有可能长期存在。

  一、要加强对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状况的动态评估与对策研究。中俄经贸摩擦的彻底解决还有待于两国政治关系格局的根本调整。目前,俄在处理一系列经贸事件处理过程中暴露其资源大国的优越感。中国在军火、能源等领域对俄的需求是刚性的,两国政治关系的主动权特别大程度上在俄手中。这或许也是普京“新务实主义”外交下的一种负面产物。中方对此应保持对策上的高度灵活性。

  二、要加强同俄方多层面的沟通,包括官方、媒体、百姓,增加互信与理解。早期的“灰色清关”曾推动两国贸易迅速走向繁荣,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反而成为制约两国民间合作的瓶颈,需要两国共同商讨解决。2004年中俄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已建立了规范双边贸易秩序联合工作组,中俄双方主管部门已多次就此进行商谈,双方在规范贸易秩序磋商机制框架内已有所进展。但在未找到完全解决“灰色清关”问题办法之前,俄单方面采取行动显然有“过河拆桥”之嫌,将给中俄贸易关系在互信方面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双方应努力完成中俄最高层领导人达成的协议,规范两国贸易秩序。

  三、在俄华商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商会,在维护合法权益方面,华商要有自己的声音,不可完全依赖政府。要建立预警机制,构建一个双方彼此沟通的平台,与国外相关机构通过谈判、交流,及时排解隐患,不致矛盾积累,爆发摩擦事件。去年“西班牙烧鞋”事件发生后,在西华商于今年2月成立了西班牙华人鞋业协会,旨在维护华人鞋商的合法权益,提高华人鞋商的管理上的水准,协助华商业主自觉依法经营,促进华商更快融入西班牙经营环境。其经验值得在俄华商借鉴。

  四、使领馆要逐步加强对华商组织成立的引导,要加强与当地华商的沟通,有计划地组织华商学习俄有关规定法律、政治及别的方面的知识,增强其对俄社会的了解,提高维权能力。

  五、在目前难以取消“灰色清关”之前,华商勿争小失大,应尝试将自己的部分货物通过正规报关方式通关,逐步增加依靠正规渠道进口货物的数量,将自己的经营活动纳入正常贸易轨道。